联系我们

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云龙示范区职教大学城明礼路208号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教育

学习教育

2018年11月份政治业务学习推荐内容

文章出处: 本站 人气:6348 发表时间:2018-11-06


目  录


一、盛会一周年 习近平带领我们办了这些大事

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奋力开创新时代教育工作新局面

三、人社部、财政部出台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

四、党的干部更该好好说话

五、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要有六个方面作为






一、盛会一周年习近平带领我们办了这些大事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这一郑重宣示,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这一宣示,明确了旗帜,更预示了未来。

继往不平凡,开启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四个工作坐标: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继续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梦想召唤,使命催征。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发展大势,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开创新局面。

(一)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几年来改革已经大有作为,新征程上改革仍大有可为。”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习近平发出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深入的动员令。

支持海南经济特区成为改革开放重要窗口、赋予雄安新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带着4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全面深化改革站在更高起点上继续前行。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8—2022年)》对158项改革举措进行梳理,立下“确保到2022年全面完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标任务”的军令状。此外,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全面深化改革向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断前进。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决心不能动摇、勇气不能减弱。”扛起新时代的使命,中国在改革开放之路上继续阔步前行。

(二)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1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此标定继往开来的历史方位,要“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升至第17位。截至目前,中国高速铁路里程已经占全球总里程60%以上;5G新型网络架构等技术纳入国际标准……

从一曲“东方红”到“天宫”游太空,从国产航母下水到“蛟龙”深海探秘,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日新月异的中国,回应着人们的共同期盼,更勾勒出一个伟大民族的光明前景。

(三)共同迈向全面小康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将责任担在肩上,就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这个庄严承诺。在内蒙古考察时他曾说过,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他曾说过,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在江西考察时他曾说过,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他再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为了实现这个承诺,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860.95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增长30.3%,有扶贫任务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达到约540亿元。2018年8月,《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公布,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89万人;贫困发生率3.1%,比上年末下降1.4个百分点。截至目前,2018年我国已有12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如同“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也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坚决打赢这场硬仗,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四)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2018年1月1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社2018年1月1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社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作为一个拥有8800多万名党员、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凝结着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的宝贵经验,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指明了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方向。

十九大闭幕后的第三天,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审议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12月1日,《机关团体建设楼堂馆所管理条例》正式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施行。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必须靠严明纪律作保障。

“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2018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掀开十九大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篇章。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成伟大事业必须靠党的领导,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让初心更加彰显。

                                                       (文/戴萌萌)










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奋力开创新时代教育工作新局面

孙春兰   《求是》杂志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30日


 刚刚闭幕的全国教育大会,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会议用“九个坚持”,梳理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重要论述的集大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贯彻大会精神,最重要的是全面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好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是深刻理解加强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我国有51万多所学校、2.7亿在校学生、1600多万名教师,教育体量世界最大,但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群众的教育需求差异很大。如何运行好、发展好这样庞大而复杂的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特别是教育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利在当代、关乎未来,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党的领导尤为重要。要始终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使教育领域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是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习近平总书记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并从六个方面对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明确要求,这是党的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素质教育实施20多年来,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使素质教育具体化,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三是深刻理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力量对比、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过去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困难多、底子薄,很不容易。现在是“大国办强教育”,既要补短板、又要提质量,仍然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四是深刻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原则。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我们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五是深刻理解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坚定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教育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学无止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深厚的教育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到70年的时间里,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成就非常了不起,彰显了党的宗旨和我国的制度优势、政治优势。这些都是我们坚定教育自信的底气。我国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照搬别国经验是解决不了的,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探索更多符合国情的办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六是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我们党一贯强调,教育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多次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些重要论述,既深刻阐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又鲜明表达了我国教育的人民立场。当前,我国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有学上”的问题总体上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需求更加凸显。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七是深刻理解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谋划,强调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坚定决心,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改革推进到这个阶段,矛盾和问题更多地集中到抓落实、见实效上。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加快推进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

 八是深刻理解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不相同。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际竞争格局和国家发展大势,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当前,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培养的人才与现实需求还有差距,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取精神有待提高,特别是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我们要把教育同国家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九是深刻理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非常重视和关心,每年教师节都会前往学校看望师生,或致信祝贺问候,为全党做出了尊师重教的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先后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殷切希望,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这些重要论述,为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必将吸引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培养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根植于中华民族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我们一定要学深悟透,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谋划思路、制定措施,深化改革、破解难题,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一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方向问题上,丝毫不能偏离。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改进方式方法,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课程建设上,要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机衔接。在教材建设上,要及时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修订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党委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当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

 二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理念要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也必须从创新理念开始。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要从偏重智育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转变,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把道德品行、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评价中小学学生的重要标准,确保青少年每天体育活动至少一小时的刚性要求落实到位,降低近视率,控制肥胖率,坚决遏制学生体质下降趋势。抓紧制订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让更多孩子获得受益终身的美育。制定各学段劳动教育大纲,通过课程教学、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今年年底前完成所有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改工作,各中小学校要落实三点半开展课后服务的要求,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

 三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坚定不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我们的国情决定了高考将继续发挥着“指挥棒”作用,要稳步增加试点省份,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的项目和分值,严格控制和规范自主招生的规模和程序。教育评价对学校办学、教师从教具有导向作用,要突出素质教育评价,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引导学校将治校办学的重点放到立德树人上来。完善“双一流”建设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提升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和服务贡献水平。顺应国家未来发展和产业转型方向,及时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改革调整。整合优势力量开展协同创新和长期持续攻关,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四要着力抓好薄弱环节。当前,学前教育、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仍是短板,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要扩大普惠性幼儿园供给,实现幼儿园监管全覆盖,力争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监管弱”问题。按照乡村振兴和城镇化规划编制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通过“互联网+”等形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薄弱的原因,主要是缺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要加大师范生培养力度,为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教师,同时改善农村教师收入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农村长期从教。发展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

 五要努力完善保障条件。办好现代化教育,必须有强有力的人、财、物和体制机制保障。教育经费投入要更多地向教师倾斜,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要优化支出结构,更多地用在实验室、远程教育、运动场等教学需求的设施上,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宣传教师先进典型,使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对师德失范行为划出底线红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改革领导体制,各级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廉政风险的防控,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升适应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人社部、财政部出台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有关要求和全国教育大会有关精神,现就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出如下意见:

1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服务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适应培育壮大新动能、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各类企业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为促进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在企业(含拥有技能人才的其他用人单位,下同)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方式,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培训,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壮大发展产业工人队伍。从今年起到2020年底,努力形成政府激励推动、企业加大投入、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劳动者踊跃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格局,力争培训50万以上企业新型学徒(以下简称“学徒”)。2021年起,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年培训学徒50万人左右。

2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主要内容

(三)培养对象和培养模式

 学徒培训以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为培养对象。企业可结合生产实际自主确定培养对象,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即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

(四)培养主体职责

 学徒培养的主要职责由所在企业承担。企业应与学徒签订培养协议,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与期限、质量考核标准等内容。企业委托培训机构承担学徒的部分培训任务,应与培训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培训的方式、内容、期限、费用、双方责任等具体内容,保证学徒在企业工作的同时,能够到培训机构参加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相关技能训练。培训机构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后,对学徒进行非全日制学籍注册,加强在校学习管理。

(五)培养目标和主要方式

 学徒培养目标以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培养期限为1~2年,特殊情况可延长到3年。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生产规范和职业素养,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以企业为主导确定具体培养任务,由企业与培训机构分别承担。在企业主要通过企业导师带徒方式,在培训机构主要采取工学一体化教学培训方式。积极应用“互联网+”、职业培训包等培训模式。学徒培训期满,可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结业(毕业)考核,合格者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毕业证书,下同)。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主对学徒进行技能评价。

3健全政策制度

(六)建立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制度

 企业应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学徒的企业导师。企业导师要着重指导学徒进行岗位技能操作训练,帮助学徒逐步掌握并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使之能够达到职业技能标准和岗位要求,具备从事相应技能岗位工作的能力。培训机构应为学徒安排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的指导教师,负责承担学徒的学校教学任务,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做好与企业实践技能的衔接。

(七)学徒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承担学徒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要结合企业生产和学徒工作生活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和支持学徒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要建立和完善适合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

(八)健全企业对学徒培训的投入机制

 学徒在学习培训期间,企业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工资,且工资不得低于企业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企业按照与培训机构签订的合作协议约定,向培训机构支付学徒培训费用,所需资金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由政府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承担带徒任务的企业导师享受导师带徒津贴,津贴标准由企业确定,津贴由企业承担。企业对学徒开展在岗培训、业务研修等企业内部发生的费用,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可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九)完善财政补贴政策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补贴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列支。补贴标准由各省(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确定,学徒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原则上不低于4000元,并根据经济发展、培训成本、物价指数等情况逐步提高。企业在开展学徒培训前将有关材料报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列入学徒培训计划,财政部门按规定向企业预支不超过50%的补贴资金,培训任务完成后及时拨付其余补贴资金。对参加学徒培训的就业困难人员和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按规定落实社保补贴政策。

4加大组织实施力度

(十)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作为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制定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要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财政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动实施。

(十一)规范组织实施

 各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实行学徒培训备案审核制度,简化工作流程,探索政策创新。中央企业学徒培训按属地管理原则纳入当地工作范畴,享受当地政策,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主动对接属地中央企业,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各省、市、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工作力量,做好对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学徒培训的管理服务工作,建立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制度,做好工作指导。

(十二)建立培训质量评估监管机制

 对学徒培训实施目录清单管理,制定企业目录、培训机构目录,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实行动态调整。结合国家“金保工程”二期,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职业培训公共服务和监管平台,积极推行网上备案审核制度,实现信息联通共享。实施学徒培训实名制信息管理,指导企业建立培训台账,详细记录参训人员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学历、培训职业(工种)、学校班次、培训时间、考核成绩、技能等级和联系方式等,以备查验。对培训机构和培训过程、培训结果要加强监管,实时监控,严格考核验收。

 企业组织学徒培训要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送如下备案材料:培训计划、学徒名册、劳动合同复印件等有关材料。完成全部培训任务后企业申请其余补贴资金时需备案以下材料:职业资格证书编号或复印件、不低于10次的培训视频资料、培训机构出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符合财务管理规定的凭证。

(十三)提高服务能力

 要切实做好学徒培训经费保障工作,及时足额拨付补贴资金。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工作经费,对学徒培训教材开发、师资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管理平台开发等基础工作给予支持。支持承担学徒培训任务工作的培训机构提升培训基础能力。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提供便捷高效的鉴定服务,相关部门按规定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十四)加强宣传动员

 广泛动员企业、培训机构和劳动者积极参与学徒培训,扩大企业新型学徒制影响力和覆盖面。强化典型示范,突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典型经验和良好成效。创新宣传方式,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做好推广动员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尊重技能人才、重视支持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请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在每年年底前将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开展情况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

来源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四、党的干部更该好好说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净,形象不好,在人前缺乏正气。”

 由此可见,话风是作风的影子,好的话风沁人心脾,让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而不良话风则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言为心声,话风即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干部应不断创新话语方式,让话风清新起来,充分彰显优良作风,努力塑造亲民形象。

 多说通俗话。“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打交道,应摒弃不着边际的官腔,多说富有生活智慧的俗言俗语,做到通俗而不庸俗,以朴实稳重的方式跟群众沟通,以简单直白的口吻跟群众协商,以生动活泼的话语跟群众交流,以浅近易懂的表达跟群众互动,用日常熟悉的语言揭示生活真谛,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影响群众,避免晦涩的语言、生硬的说教。

 少一些长篇大论、冗词赘句,多一些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少一些文绉绉的酸词,多一些大众化的短句;少一些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多一些与民同乐的“下里巴人”。说群众乐意听、听得懂、记得住的通俗话,实际上是党员干部为民本色的体现,善于沟通的党员干部无需高深的理论支撑门面,无需华丽的辞藻彰显水平,带露水、沾泥土的通俗话更能叩开群众的心扉。

 多说家常话。人常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当前,少数党员干部犹无根的浮萍,高高在上,浮于表面,满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套话,像“卖瓦盆的,一套一套的”,说话有长度而无力度,只会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想不出新办法、提不出新思路、讲不出新道道,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党员干部在同群众打交道中,应沉下身子,深入基层,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做事情,做到说话既高大上又接地气,善用小故事诠释大道理,把普通话转化为地方话,把文件话转化为大白话,用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拉拉呱,用群众愿意听的家常话聊聊天,用群众记得住的家常话唠唠嗑,决不能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以为是。实际上,那些听起来有点“土”的家常话,更容易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进而密切党群干群的血肉关系。

 多说大实话。有谚语道:“实话三言两语,胜过虚话千句。”讲大实话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讲话中,敢说真话、能说真话、会说真话,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要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让群众相信党员干部说的话,关键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镜头对准群众,把话筒交给群众,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

 对于党和政府出台的惠民政策,先学一步,学通、学会、学明白,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可“满嘴跑火车”,少说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多说实在话、内行话、贴心话、真心话,并且言行一致,说到就要做到,承诺就要兑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吐口唾沫是个钉”,用真爱走进群众,用真心打动群众,用真诚感染群众,用真实贴近群众,用真情服务群众。

 说话看似无关紧要,实则不然,它关系到党员干部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一点儿都马虎不得、小觑不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一句温暖的话语,能让群众冰释前嫌;一声亲切的问候,能让群众心生感动;一个默默的关心,能让群众幸福绵长。党员干部同基层群众打交道,要会说话、能说话、说好话,把话说到关键处、说到点子上、说到群众的心坎里,让话风清新起来,让好话风如影随形。

(来源:学习时报)








五、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要有六个方面作为

 今年上半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该办法从基本原则、合作形式、促进措施、监督检查等方面对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做出详细规定与要求,在政策法规层面弥补了职业院校推动校企合作的不足,解决了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长期缺乏法律法规指导的重要问题。 

 在最近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要大力办好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但是,在当前的办学条件下,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即使有了正式的政策法规作为办学依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校企合作缺乏专项经费保障,缺乏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利益诉求不明确导致企业缺乏合作意愿,实习实训缺乏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企业需求脱节,合作成果缺乏第三方评价机制,等等。笔者以为,解决上述问题,须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 

 第一,拓宽校企合作专项经费的筹集渠道,保障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运行经费。以往推进校企合作的运行经费主要来自于职业院校自身的办学经费与企业的资助经费,往往捉襟见肘,难以支撑深化合作的需要。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指导下,地方政府应该以财政拨款、专项资助或税收优惠等形式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一定程度的经费支持,部分专业基金会或风险投资机构也可以通过长期投资或股权分红等形式参与校企合作,从而在经费保障方面为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提供多样化的经费来源,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运行。 

 第二,建立政校行企多元参与的校企合作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运行制度。推进校企合作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指导与支持,需要行业机构与行业企业的大力资助,有时还需要专业中介机构牵线与协调。如果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工作协调机制,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经常会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制度性障碍与困难。因此,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需要建立政府机构、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中介机构、客户代表等在内的多元参与工作协调机制,从制度上保障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顺利开展。 

 第三,充分考虑校企合作参与各方的利益诉求,激发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校企合作长期存在“职业院校一头热、行业企业一头冷”的顽固型问题,归根到底是没有解决好合作企业的利益诉求问题。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必须充分考虑到校企合作参与各方的利益需求,做到既能满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教师提升的需要,也能满足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与人才供给的需要。当然,其他参与方的实际需求也必须充分考虑在内,方能找到参与各方的最佳利益结合点,激发社会各界参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四,建设校企合作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打造适应校企合作的高水平人才团队。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团队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也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二者互为因果,循环往复。职业院校加强建设由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可为推进校企合作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校企双方应协商建立定期互派人员交流实践的工作机制,在教学实践、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促进职业学校的发展。 

 第五,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当前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在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的总体指导下申报设立的,虽然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在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方面与企业一线员工的岗位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方面的有效沟通与对接。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针对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合作企业可以将当前或未来的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合作院校,帮助职业院校建立人才培养预警机制与优化专业结构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自身选聘所需人才。 

 第六,建立多方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成果的绩效评估。校企合作的参与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和成果评价标准,难免会有分歧与冲突,如果缺乏多方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机制,那么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将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包括政府机构、行业协会、职业院校、企业、中介机构、产品用户、独立专家等代表在内的第三方评价机制,经过参与方的协商后,制定统一的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在合作成果的知识产权、产业转化、绩效分配等方面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使评价更为科学合理,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作者:曹叔亮 出自:蒲公英评论网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9日










0731-28413113 手机二维码